3月22日下午与唐玲、娟娟、志平同去五中参加集体备课活动,本来还有吴露,但教科培召开初三备课组长会议,只好分兵两路。这次主要为学习他们的经验,因为我们下来也要开展集体备课,这项活动是区教科培科研课题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真正落实集体备课活动的尝试!
主讲的是祁杰老师,还有五中的各位数学老师,嘉宾是教科培毕东宁、七中于焱、夏湾林仕尧、十中刘小柽,另外还有八中蔡楚娟。活动在五中办公二楼会议室举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备课活动主题是七年级下册《三角形》,以单元文本内容为主,分课标及重点解读、数学思想方法、重难点分析、学法分析、学生误区分析、育人功能、内容安排与课时安排七个方面逐一展开讨论。
“课标及重点解读”环节,祁老师表示赞同课标要求,还提出一点想法,对课程内容要“整体分析,把握脉络”,老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演示,更要让学生尝试去操作,学生学习中应该“重体验”,比如在学习“角平分线”时,可以先用几何画板演示,再引导学生通过折纸体会角平分线的特点;对课后习题中出现的如“仰角”、“对称的四边形”等概念,有老师质疑,讲,会不会增加负担,不讲是否造成知识的漏洞,祁老师说,要讲,但不要拓展,对学生来说这样不会增加负担,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作了铺垫。
讨论“数学思想方法”时,单元文本提到转化的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祁老师说,纵观数学常见的思想方法,应该说转化思想是最核心、应用最广泛的数学思想,转化分为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代数与图形、简单与复杂、已知与未知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转化意识,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谈到分类讨论思想时,强调了确定分类标准的重要性,如三角形按边分类时,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实际上等边三角形就是底边和腰相等的等腰三角形,这里不能并列,是否可改为“不等边三角形”“只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这样界限就更清楚了!还有课本第64页例题:用一条长为18cm的细绳围成有一边的长为4cm的等腰三角形吗?要以这条4cm长的边是腰还是底边来分类讨论的。祁老师还提到课本上一道习题的解法,如图,有几个三角形?
方法一:按包含三角形的个数,单有3个,双有2个,三有1个,共有6个三角形;方法二:按顶点A对应的线段数,有3+2+1=6个,其实质是线段BE被点C、D分出的线段数;方法三:按顶点A处角的个数,3+2+1=6个。另有老师提到,是否上面的每种方法都给学生介绍,这样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语言老师说,不必每个方法都介绍,要根据各班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只有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才是好方法,但在备课时我们应该这样多方位思考,然后选取适合的方法。
在“重难点解读”时,大家提到三角形概念的讲解,不同在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祁老师说,他在上周前山中学听课时发现,许多年轻老师在这里一带而过,这会对后续课程的学习留下隐患,此概念有两个关键:①不在同一直线上;②首尾顺次相接,两者缺一不可。毕东宁老师建议,这里可以用吸管代替线段,让学生来操作,围成三角形,体会概念中涉及的这两个关键点,祁老师补充说,可以先用“几何画板”演示,通过拖动三角形某一顶点改变三角形形状,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角形概念;尤其在后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过程中,通过几何画板的测量功能,改变三角形形状,引导学生发现和体会“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事实。谈到习题中“三条线段因为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所以不能构成三角形”,这个说法尽管结论没错,但不够严密,直接给出结论缺少依据,毕老师解释说,这里其实是依据了逆否命题,但这一概念要到高中才学到,因此无法跟学生说明白,该怎么办呢?其实只要回到定义就可以了。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那就无法满足“首尾顺次相接”;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虽然可以首尾顺次相接,但又不能保证“三条线段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这两种情形都无法构成三角形。果然是专家,一语道破!接下来说到三角形中的线段,为了让学生体验“三线共点”的结论,祁老师同样运用几何画板改变三角形是形状,而“三线共点”的特性不变。中间有五中初三老师指出,学生在做三角形的高时,做水平边上的高很容易,但倾斜边上的高却频频出错,不知道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毕老师指出,这是对高的本质把握不够,暴露了前面学习“点到直线距离”时的不足,可能老师并没有对点和直线的相对位置进行多种变换,给学生造成了单一的印象,只记得水平线上的垂线,所以现在不适应的变化,类似的问题还有三角形的外角定理,从本质上来说,三角形的外角与相邻的内角之间就是“邻补角”的关系,只要指出了这一点,三角形的外角就不是什么“新鲜”概念了,再结合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很容易得到外角定理的结论。这些说明我们老师要时刻引导学生掌握前后知识的联系,从长计议,而不能只顾眼前。接下来大家讨论最多的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从利用纸片的拼接到辅助线的添加,其本质就是构造平角或同旁内角,这是“一题多解”的运用;
对于这里证明的规范性的培养问题,毕老师建议,从几何课开始的线段与角的内容就可以注意训练“一句话推理”,
如图(1),∵OC是∠AOB的平分线,
∴∠AOC=∠BOC;
如图(2),∵CD是AB的垂线,
∴CD⊥AB,∠ACD=∠BCD=90°.
这些简单推理掌握好了,后面的多步推理也就比较容易掌握了,这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做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作好铺垫,不能就题论题,会做题就算完。
“学法分析”阶段,祁老师指出单元文本已经说得很明白,从以前教学的经验来看,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如通过折纸去作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以及探究“三线共点”的特征,都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这些概念的本质。大家都感觉。学法重在指导,而不是直接给学生结论。可以通过以下程序来落实:“量”“拼”“分”“证”。量——初步感知,认识结论;拼——动手操作,印证结论;分——简单抽象,得到结论;证——上升理论,证明结论。以上程序可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探究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强调的是,从一开始就规范学生的符号语言的使用,可以用变式训练的方式呈现。
“重难点及考查类型”讨论过程中,单元文本提到的内容相当全面,例题选用比较恰当,若落实这些内容,学生必定会提高很多,祁老师还提到了一个“隐形难点”——推理入门,对学生来说,想得通,但在书面表达上不够规范,尤其是推理过程中不能做到“步步有据”,例如,在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结论时,能否直接发问:为什么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体验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是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我们经常希望替学生降低问题的难度,所以会细化问题,分步设问,如果时刻这样做,会不会影响思维训练的效果?
接下来讨论“学习误区分析”,除了单元文本指出的诸多常见误区之外,大家还确认须重视以下现象:同学会算,但不会有条理地书写。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训练学生有条理地书写,时刻要求规范,为进一步学习严格的几何证明打好坚实的基础。
在“育人功能”的讨论中,文本指出了四个方面:1.实际应用;2.数学思想培养;3.数学史方面;4.数学美方面。祁老师补充了两点:1.引导学生体验猜想得到证实后的成绩感;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如让学生在数学实验中体验合作与探索的快乐,让学生学会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美,引导学生动手设计图案,体验创造数学美的过程。还有老师提到数学图形的直观美,数学公式的简洁美,数形统一时的和谐美,也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数学课程中有形和无形的美,对这些应重点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在合作中探索。
“内容安排和课时安排”大家并无异议。
在之后的小结过程中,首先是夏湾中学的林仕尧老师指出,集体备课中老师一定要比学生站得高、看得远,要整体把握教材内容,还有在具体操作中大家要分工负责,备课组成员每人负责一两个板块的内容,及时汇总讨论,最后定稿,这样可以提高效率。接着是七中的于焱老师提到,本单元的“三角形中的线段”可以按以下三点展开教学,一是“看”几何画板的演示;二是“折”,用纸折叠用心感受;三是“画”,用笔画图,这样落实下来的话学生掌握的效果应该比较好。还有课堂中应“多追问、多反问”;设计问题情景时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还就是在集合推理的教学中关注入门规范,从点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推进,还有就是对“镶嵌”的定义应理解透彻,揭示本质。十中的刘小柽老师则表达了青年教师的心声,听了祁老师他们的集体备课,若我是学生,我是非常幸福的!
的确,作为同行,我们对五中老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是欣赏的,甚至是崇拜的,特别是祁老师对内容的理解的深度,对教学方法的灵活把握,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还有毕、于、林、刘等嘉宾的点评,恰到好处,使人往往感到豁然开朗,实有拨云见日之功。俗话说,学无止境,我们平时的确需要多于兄弟学校的老师们沟通交流,因为这是进步的最好机会!
(2012-03-26 16: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