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我的漫长一生,从中学毕业当教员开始,爱上了写作,主要是新闻和文学创作。自1966年担任县委新闻秘书,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写稿上。正式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业余文学创作七十余年。我是出身农家的孩子,生来不怕吃苦受累,故在事业上有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可以说,天天月月年年笔耕不辍的写作,一直到今年八十八岁高岭还在写。写了千万字的稿件了,出版了29部个人书籍。偶然想到,我收藏的日积月累的报刊剪贴,随手翻阅起来,一件件一篇篇都勾起我的回忆和遐想。

新闻和文学创作都是艰苦的劳动,要想搞好,提高写作水平,就要勤奋学习,天天练笔。我从20多岁进入这个行业,就不怕出大力,受大累。在山村小学业余写稿,晚上点起小煤油灯,经常熬到深夜,写了不少新闻报道稿,先让报社登载,广播站广播,许多读者和听众都以为我是县里的记者。爱好文学创作,每天晚上都在豆大光明小煤油灯下,写几首民歌,或一篇散文。20来岁的小青年,全力投入写稿,生活懒惰散漫,人们都说我是个“老油条”。调到县委机关工作之后,尤其担任了县委报道组长,更是勤苦,不怕劳累,有几年带领通讯员学习班,骑自行车翻山越岭,跑遍了那时的18处公社,有的要住饭店两三天,吃不好睡不好,硬坚持着写稿。记得1970年前后建嵩山水库,为报道我县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带领四名通讯员住过七天七夜的帐篷,完成了艰巨的采访任务后,继续采访写稿,我们徒步攀爬嵩山,行程三十多里,到达山那边的寺头公社,继续下村座谈材料,确实累得很。记得有一次去大众日报送稿,住在报社招待所,修改了一天稿件,已经累得浑身难受,有位编辑要我晚上去她家一趟,一直同我谈到9点,我急匆匆去赶最后一班电车,一不小心被拉电杆的铁丝绊倒了,跌伤了腰部,强忍着上了车,回到招待所疼得睡不着觉,去报社老同学家让他夫人(医生)打了止疼针,才熬过了一夜。经治疗好了后,留下了椎间盘脱出后遗症,经常腰痛。尽管慢慢成了终生慢性病,我还是始终坚持工作。老了此病经常犯,走路十几步就要歇一歇,可我没有后悔,仍然写作不止,直至坚持到老。

我这一辈子,写作一直高产,收藏的报纸剪贴达万份以上,手稿15000份。这一生的写作成绩,回顾起来,就是靠艰苦奋斗精神干出来的,练出来的。我把大部血汗倾洒进写作稿件中,日积月累挥笔不停,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是,追着季节写。一年四季,春种秋收,我生活在农村,又在县里干新闻工作,所以什么季节都有稿子可写。春天的麦田管理,养蚕生产,都写过大量稿件。如冶源灌区小麦丰收,连续十几年都在芒种时节,在大众日报发半个版的小麦丰收通讯。这样的长篇报道,有的我亲自写,有的出题列纲目让通信员写,然后我作修改发表。对我县的桑蚕生产,我也写过大量稿件,养蚕模范赵兰英、植树模范孙衍和江南蚕姑陆可永,我都写过人物通讯,还在人民日报、天津《散文 》杂志等报刊,发过散文《蚕姑》《养蚕人家》等,约有近百篇。曾经写过大量的浇麦、锄麦、收麦、打场、交公粮,写过许多消息、通讯和散文;

二是,数着临朐特产写。我县物产丰富,名声在外,给我的写作提供了数不尽的题目,在各级报刊登过不少。临朐全羊宴、红香椿、山楂、板栗、柿子、核桃、虹鳟鱼、蚂蚱、全蝎,山旺化石、北方石林、红丝砚、沂山石、上水石等,都以消息、通讯、散文等形式,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我县 山区的各种野菜,自产的酱菜等,也宣传了很多。如虹鳟鱼,我写过一篇《山乡新渔歌》登上了上海《文汇报》,被《散文选刊》选载;临朐奇石的奇观,写过百多篇奇石文章,出版过《石缘》《花石情韵》两本书。

三是,采访典型进行写作。新闻工作的一个突出任务,就是总结报道好的典型。几十年年来,我一直关注写作典型。主持写过嵩山水库建设的《高峡出平湖,碧水绕青山》,还和人民日报记者合写过一篇《青石山区的水库是怎样建成的?》登上了人民日报二版头条。个人典型写过《石仙小传》,育种专家韩发群的事迹《孕育》,也发在人民日报。为育种专家孙铭元,写过通讯《农民。白菜、专家》登上过大众日报。全县三十年这个期间,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各类典型,可以说都进行了总结宣传。我县奇石界的几十个赏石人物事迹,登上了全国各地奇石报刊。

四是,触景生情,撰写临朐山水。对我县大自然中的人文景观,写过几百篇报道、散文、游记,对重点景区沂山、嵩山、老龙湾、石门坊、官护山的风光,是我常年写作的重点。光沂山的景点就写过四十多篇文章,《沂山的雨》散文登上了《中国旅游报》,《沂山下的望乡槐》游记,登上过《山东园林》杂志。写过多篇游记和散文,《宝石清音》《沂山东镇碑林》《沂山游记》等,曾发表在大众日报等报刊。老龙湾位于我的故乡冶源镇,又是明散曲家冯惟敏传说传承人,故这里是我写作的重点,几十年来写过百多篇文章,老龙湾春、夏、秋、冬的散文,都写过多篇,还出版过一本诗集《冯惟敏传承诗选》。关于石门坊红叶,写过《石门红叶最怡情》《红叶题诗》等散文发表于《花木盆景》等杂志。嵩山景区写过《嵩山漫游》《嵩山秋柿红了》《夏游江北水杉林》等,还写过五井镇《北方石林》《深秋初游官护山》。

五是,寻花问草,写了一大批花卉文章。曾为《中国花卉报》,撰稿上百篇花卉文章。故乡的很多花草我都写了,如《阳台上的牵牛花》《小院月季花》《金色的白菜花》《养沂山杜鹃花的奥妙》,并写过十几篇临朐花卉人物,如《兰花夫妻》《为人们打造艳丽风景》《盆景绽开富裕花》等这些文章都载于《中国花卉报》的显著位置,为繁荣我县的花卉事业,起过一定作用。我出版的《花石情韵》一书,上半部分写得全是花卉文章。

我从写稿开始,就重视自己发表的稿件,每天邮递员送来报刊浏览之后,凡有自己文章的都要剪贴起来存档,约计有万份以上。我在宣传部工作的几十年,因分管新闻文化工作,对全县在全国报刊发表的稿件,建立了“报纸剪贴”档案,1993年离岗时查阅几十本,剪贴保存完好,。自己从事文学创作,写出的大量文学作品,从1958年为县报等报刊写的稿,全留下了报剪,就是只有四句诗,也保留着,几乎没有任何丢失。人的一生,能自己挥笔写下的所有稿件,特别是个人著作方面的文学作品,比较齐全的保存下来,太难太难了,没有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长久的甚至一生的不怕吃苦受累,时时付出心血,恐怕是很难办到的。

把一生的热血化作稿件和作品,又能完好的保存到老,我觉得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是为家庭和社会做出的一点贡献。回顾这段漫长的个人收藏历史,自己感到幸运和欣慰,这是个人七八十年的坚持负责、认真的体现,我为终于圆了自己的梦而庆幸和骄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