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皮肤肿瘤与银屑病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皮肤健康与疾病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陈翔教授/粟娟教授/邓广通特聘副研究员团队成员在《Experimental & Molecular Medicine》《实验分子医学》(IF=12.153),《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国际生物科学杂志》(IF= 10.750),《Molecular Biomedicine》《分子生物医学》(新刊),《Autophagy》《自噬》(IF=13.391),《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医学病毒杂志》(IF=20.693,2篇)等期刊上围绕细胞死亡(凋亡、铁死亡、自噬)与皮肤肿瘤及炎性疾病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资料图片)
BET抑制剂是一种通过凋亡发挥黑素瘤治疗效果的药物,团队在前期研究工作中揭示了BET抑制剂通过抑制NFKB2及 SPP1的表达阻碍黑素瘤的进展(Theranostics, IF=11.556);自噬相关基因EEF2K的抑制可以增敏BET抑制剂治疗黑素瘤的效果(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F=11.492),然而哪种药物最能增敏BET抑制剂的疗效目前仍不清楚。在最近题为“BET inhibitors synergize with sunitinib in melanoma through GDF15 suppression”(BET抑制剂通过抑制GDF15与舒尼替尼协同治疗黑素瘤)工作中,我们通过大规模的药物筛选及机制研究发现BET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GDF15的表达从而达到与sunitinib协同治疗黑素瘤的效果。机制上,BET抑制剂一方面可以通过转录直接下调抗凋亡蛋白GDF15的表达,另一个可以通过IL6/STAT3信号通路抑制GDF15的表达。该研究发表于《Experimental & Molecular Medicine》杂志,湘雅医院皮肤科陈翔教授,印明柱教授,邓广通特聘副研究员为论文的通讯作者;肿瘤科曾芙蓉副研究员,李雅芸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湘雅医院为第一作者及第一通讯单位。
铁死亡是一种由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过度积累引起的新型调控细胞死亡。耐药肿瘤细胞,特别是那些处于间充质样状态且易于转移的肿瘤细胞,对铁死亡非常敏感,这表明在肿瘤细胞中诱导铁死亡是一种极具前景的癌症治疗策略。近日,湘雅医院皮肤科陈翔教授,邓广通特聘副研究员作为通讯作者;孟雨硕士研究生,孙慧妍八年制博士,李雅芸博士作为论文第一作者的论文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杂志发表题为“Targeting Ferroptosis by Ubiquitin System Enzymes: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Strategy in Cancer”(通过泛素系统酶靶向铁死亡:一种潜在的肿瘤治疗策略),该论文系统阐明了泛素化修饰调控铁死亡对于肿瘤的治疗前景。此外,另一篇论文系统阐明了抗铁死亡蛋白FSP1对于铁死亡的调控机制及治疗前景,以“The anti-ferroptotic role of FSP1: current molecular mechanism and therapeutic approach”(FSP1的抗铁死亡作用:目前的分子机制和治疗方法)为题发表于《Molecular Biomedicine》(新刊)杂志,湘雅医院皮肤科陈翔教授,邓广通特聘副研究员为论文的通讯作者,肿瘤科曾芙蓉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湘雅医院为第一作者及第一通讯单位
自噬也是一种调节性的细胞死亡方式,其对于肿瘤及炎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我们揭示了一个新型自噬相关蛋白BECN2在非经典自噬及炎症小体调控中扮演的核心角色,为炎症的治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子靶点,该论文以“BECN2 (beclin 2) Negatively Regulates Inflammasome Sensors Through ATG9A-Dependent but ATG16L1- and LC3-Independent Non-Canonical Autophagy”(BECN2通过依赖ATG9A不不依赖ATG16L1和LC3的非典型自噬通路下调炎性小体的感受器)为题发表于《autophagy》杂志。湘雅医院皮肤科邓广通特聘副研究员,八年制博士李超然为论文的第一作者,中科院朱墨桃研究员及加州大学王荣福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近年来,新型冠状病毒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对于银屑病患者来说,感染后其临床特征及结局目前仍不可知。以“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COVID-19 and psoriasis”(合并COVID-19的银屑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转归)为题发表于《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杂志的论著揭示了共患新冠的银屑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临床结局,同时解决了系统治疗(包括生物制剂的治疗)对于该类患者的治疗争议,提出了该类患者接受系统治疗(包括生物制剂的治疗)仍具有极大的临床获益。湘雅医院皮肤科陈翔教授,邓广通特聘副研究员,肿瘤科曾芙蓉副研究员为论文的通讯作者,孟雨硕士研究生,肿瘤科曾芙蓉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同时,通过比较大流行前后两年皮肤科住院病人的人口学特征、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发现新冠大流行对皮肤病患者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住院患者减少,老年患者比例增加,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该研究为新冠大流行前后时间跨度最长的研究,其结果以“Two-year impact of COVID-19 pandemic o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skin diseases in China”(COVID-19大流行对中国住院皮肤病患者两年的影响)为题以论著形式发表于《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杂志,湘雅医院皮肤科粟娟教授,邓广通特聘副研究员为论文的通讯作者,皮肤科杨松淳博士后、盘婕硕士研究生为论文第一作者,湘雅医院为第一作者及第一通讯单位。
湘雅皮肤科团队长期致力于皮肤恶性肿瘤,特别是黑素瘤的基础研究、转化研究及临床研究,在研究论文、医学大数据与生物样本、MDT团队建设、皮肤病互联网医院建立等方向获得诸多成果。团队牵头组建了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皮肤肿瘤研究中心和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皮肤肿瘤专业委员会,并于2019年联合国际顶尖学者成立湘雅皮肤黑素瘤国际研究联盟。邓广通特聘副研究员为皮肤科医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细胞死亡与皮肤肿瘤及炎性疾病的机制研究,2021-2022年连续获得国家青年及面上项目的资助。近5年,邓广通特聘副研究员团队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7篇,IF>10分的10篇,代表杂志有Journal of Hepatology、Autophagy、Theranostics,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Experimental & Molecular Medicine、PNAS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目前担任《Frontier in medicine》的客座编辑,《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的青年编委。
团队诚邀优秀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诚邀优秀的博士后加盟合作。
文章链接:
https://rdcu.be/c4ARB;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5548627.2021.1934270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9708954/
https://www.ijbs.com/v18p5475.htm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jmv.28085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jmv.28511
稿件来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